欧洲羡慕中国的统一吗 为什么和欧洲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是统一的,而欧洲是分裂的?

一直在读中国和欧洲历史,并且试图做一种对比,在这里一面算是回答问题,一面也算是对自己的思路进行一次整理。

先评价一下得票头几名的人的回答。

第一名殷守甫对中国统一和欧洲分裂是晚近时期的事,这种说法非常勉强,如果允许的话,我想说,毫无可取之处。中国自传说时代开始至今,始终是一个有统一强势文化,不断对周边弱势文化民族群体进行征服和同化的历史。而欧洲则始终处于多元文化状态下,从未有一个极为强势的文化主体贯穿整个欧洲。要说基督教统一欧洲,那就像说儒家学说统一中国一样谬不可论(教皇固然在一定时期上享有欧洲许多地区的经济供给,但这种关系十分微弱)。

姬轩亦先生的回答解决了一些表面问题,但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追问。而且,所谓的黄金平原地带,在历史上几乎从来就没有从此处发起并征服过潼关,大巴山以西的区域。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也有比较长的分裂期。也就是说,地理上的连贯性不完全足以导致中国的统一。如果巴蜀人乐意,四川与外界的隔绝程度完全堪比意大利。而为什么洋人没有统一观念,中国人有?或者换句话说,匈奴人,鲜卑人,羌人,契丹人,他们刚开始就有中国大一统的概念吗?

再说说陈士豪的解释是直接引用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理论。首先是解释了不列颠群岛的相对独立性,但我们要知道,不列颠群岛虽然足够强大到在大部分时间抵御外敌,建立一个独立政权,但岛毕竟是岛,不是大陆。它既缺乏大规模对大陆进行侵略的实力,实际上也很难抵御来自大陆的入侵——抵御是相对的,被不断入侵并且更新换代是绝对的,这在历史上显而易见。接着陈士豪君和姬轩亦先生说了相同的一个理论,欧洲的地理隔断较中国严重。而实际上,我已经在上面论述了,四川,关中,陇右等几个地区是完全足以形成独立割据政权的。长江作为地理隔断也不是一个很差的选择。但中国最终会走向统一,这是为什么呢?


----------------------------------------正式尝试回答问题的分割线----------------------------------------

首先我想说,地理决定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优越性的。但我并不认为内部的地理隔断是阻碍欧洲统一的原因,恰恰相反地,外部的地理不隔断才是。

中国从商周开始,文化发源地周边就没有什么足够强大的异族政权,华夏文化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向外扩张的阶段的,从黄河流域扩张到长江流域,再从长江下游扩张到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直到政权基本扩张到它相对而言比较难以跨越天然的疆界之后——北抵大漠,南至丘陵地区,东临海,西南是至今仍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西北为万里戈壁,这种扩张才逐渐迟缓下来。而这四疆之外,可以说至少在一千公里的范围内无法形成对华夏政权产生全面威胁的异族政权——这里我说的全面威胁,并不单纯是指军事威胁,内容下具。

而反观欧洲,则没有这样的一条边界。西欧之外有中欧,中欧之外有东欧,东欧之外有中东,中东以南有印度次大陆和尼罗河流域。这里可能有人要指出,印度次大陆是一片相对独立的大陆,对欧洲来讲,它是的。但对于中东来讲则并非如此。中东和印度的间隔好比荆州和巴蜀,虽然难以越过,但并非无法越过,两地之间的政权交替仍然时而有之。更不用提不列颠群岛和地中海岛屿了。在近代以前,对欧洲而言,无论往外延伸到什么程度,都有适合当时的先进文明发迹的土壤,疆域扩大到何种地步,都不足以保证国土不被入侵,国家保持统一和完整。

但这还不足以形成欧洲和亚洲在文化上的区别:欧洲的文化多源平行发展,而亚洲的文化则基本上是由华夏向外辐射。这又涉及到了历史的一个偶然因素——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历史学家认为它的形成是在什么自然因素影响下必然形成的——那就是文字体系的区别。

欧洲很早就产生了腓尼基表音文字,而华夏则始终是使用表意文字。这就形成了一个重大的区别:表音文字就像是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基因,在流传的过程中极其容易被借鉴和变易,能够很快帮助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根据自己的口语,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统——与其它周边民族都不相同的文字系统。而表意文字则不一样,首先它极难学习,尤其难以创造。形成一套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需要的时间很长,需要塑造上千,甚至在较为成熟的文明中,需要上万个形式不同的独立字块;而形成一套表音文字体系则几乎是轻而易举:制造几个该民族所特有的独特的表音字母,根据该民族的发音习惯把口语直接转换成文字即可。

我们分别拿欧洲和中国历史上,先进文明(有文字)遇到落后文明(没有文字或文字系统较为落后)时的情况来进行对比:罗马人遇到希腊人之后,很快借鉴希腊语制造了拉丁文;日耳曼人遇到罗马人之后,非常迅速地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字系统,即如尼(rune)文,之后又形成了独立于罗曼语族的日耳曼语族;这都保证了罗马人和日耳曼人在崇敬先进文化,崇尚学习先进文化的语言文字的同时(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以会希腊语为上等人的标志;中世纪时代,日耳曼人以会拉丁文为上等人的标志,这种“崇尚”至今尚存,但当时尤为强烈),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字,继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意识。

反观中国,在契丹人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借汉语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使是契丹人,他们的契丹文作为一种文字体系仍然十分残缺,不借汉语恐怕无法完善地表意。在粟特人活跃于西域之前,中国周边的蛮族尚无法借鉴西语来发明自己的文字。中国周边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脱离汉语影响范围形成自己语言形式的文字体系就是粟特文-突厥文。五胡乱华时期,北魏孝文帝为了使自己的民族成为一个文明民族,不得不禁断胡语,逼迫自己的民族汉化。这是因为鲜卑人虽然有鲜卑语,但却没有也难以创造一种鲜卑文。语言文字的统一是民族融合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即使强大如五胡,由于缺乏自己的文字,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彻底融入汉民族而再也寻不到独立存在的痕迹。这种融合相较于欧洲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足以证明中国在文化上强大的统一性。

两种文字体系的区别性在于,两个邻近民族是否能够在互相融合之前,形成独立的两种语言文字。

我想,我得出的结论与殷守甫不但不同,而且恰恰相反——中国的统一不是在近代形成的,而是在近代失却的。自从契丹人利用汉字制造出自己的文字体系,而突厥人借西语制造出突厥文字体系之后,汉语言文字在文化上的垄断性才被慢慢打破,又经蒙文,金文等生命力较强的文字的陵替,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汉民族对周边民族的彻底同化。而民族的多样性和互相竞争自宋以来才愈演愈烈,但两千多年的大一统意识(这种大一统意识从商周时期就有,宗商和宗周,表面上是一种分裂,但相比于欧洲,商周的统一程度比现代的欧盟都要巩固得多)使中国不可能出现长期的政权分立。最终到清朝,数种语言文字系统,若干个不同文明在一个政体下共存的局面。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909.html

更多阅读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精华选摘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epub

2014-03-08 东方历史评论《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众账号:ohistory编者按:《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

吐血整理天涯热帖:818歪果仁很羡慕中国的某些方面

今天跑去天涯看帖,在八卦版面出现了此贴,绝对是近期内的好帖啊,而且难得的是没有撕逼的声音,一片和谐,里面各种回复也是乐翻了。瞬间感觉生活在我大天朝幸福感爆棚。整理出部分网友的跟帖,正能量满满的。。。文字略长,慎点。。。楼主的原

蒙古国以前是属于中国的吗? 韩国以前属于中国吗

蒙古国以前是属于中国的吗漫长的历史中,外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长期雄居中国版图的上方。当中国欢庆抗战胜利之时,却正式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使得中国版图由秋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但在中国的近、现代史教科书中却只字不提中国失去外蒙

日本古代史 日本是中国的后代吗

所谓的日本古代史,通指镰仓建幕之前的6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里,日本一直是处于中国和朝鲜的势力范围下,政权也是因为国外势力的变化而随之替换的。在这篇<日本古代史>里,我将详细介绍各朝代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首先,先简单的描述一下

声明:《欧洲羡慕中国的统一吗 为什么和欧洲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是统一的,而欧洲是分裂的?》为网友温柔撩人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